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碳酸鹽垢(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aCO?和碳酸鎂MgCO?)的形成是一個涉及化學、物理和流體動力學的綜合過程,以下是其形成機制的詳細說明:
水源中的離子基礎
天然水(如地下水、地表水)中含有溶解的鈣鎂離子(Ca2?、Mg2?)和碳酸氫根(HCO??),尤其是硬水中濃度較高。
關鍵反應:
高溫下,碳酸氫鹽分解生成碳酸鹽沉淀,同時釋放CO?氣體。
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
碳酸鹽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顯著降低。例如,常溫下碳酸鈣溶解度約為0.01 g/100mL,但80℃以上時幾乎不溶。
當水被加熱(如鍋爐、熱水器),溶解的Ca2?、Mg2?與HCO??結合生成沉淀。
蒸發濃縮效應
在封閉或循環水系統中(如鍋爐),水因蒸發或持續加熱導致體積減少,離子濃度升高(如Ca2?、HCO??富集)。
當離子濃度超過溶度積(Ksp)時,碳酸鹽結晶析出。
溫度梯度的影響
受熱面(如鍋爐內壁、管道彎頭)溫度最高,局部水域形成“過飽和"狀態,加速沉淀。
CO?因溫度升高從水中逸出,進一步打破HCO??的平衡,促進反應向右進行。
低流速區的沉積
水流緩慢處(如管道拐角、水箱底部)無法及時沖刷沉淀物,垢層逐漸增厚。
湍流區(如泵入口)可能因剪切力抑制垢形成,但后續流動減緩時仍會沉積。
結晶核心的作用
金屬表面腐蝕產物(如鐵銹)、雜質顆粒或原有垢層可作為結晶核,誘導碳酸鹽定向生長。
硬度與堿度
硬度(Mg2?)和暫時硬度(Ca2?)直接決定垢的傾向性。
高堿度(HCO??或CO?2?)加速碳酸鹽沉淀,尤其在pH>7時更顯著。
pH變化
中性或弱堿性環境(pH 7-9)利于碳酸鈣沉淀;強酸性或強堿性可能抑制垢形成。
CO?流失(如曝氣)會提高pH,促進HCO??轉化為CO?2?,加劇結垢。
鍋爐水垢
反復加熱導致蒸發濃縮,Ca2?、Mg2?與HCO??濃度升高,CO?逸出,生成堅硬的碳酸鹽垢。
垢層導熱性差,進一步加劇局部過熱,形成惡性循環。
冷卻水系統
水溫升高降低碳酸鹽溶解度,同時蒸發濃縮離子濃度,導致管道或換熱面結垢。
軟化水處理:通過離子交換或反滲透去除Ca2?、Mg2?。
酸化處理:加CO?或弱酸降低pH,抑制碳酸鹽沉淀。
阻垢劑:添加聚磷酸鹽、膦酸鹽等分散劑,干擾結晶過程。
定期排污:降低濃縮倍數,控制離子濃度。
物理清洗:高壓水射流或機械清理去除頑固垢層。
碳酸鹽垢的形成是水中鈣鎂離子與碳酸氫根在高溫、蒸發、低流速等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通過控制水質、調節溫度和流速、使用阻垢劑等方法,可有效預防或減緩垢的形成。
上一個:碳酸鹽垢清洗
下一個:反滲透系統如何降低能耗?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里坦鎮石疙瘩村